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已被許多研究指出是具有持久性、累積性和明顯毒性效應的全球性的新型環境污染物,其引發的人體健康問題日漸被國際社會重視,歐美國家已全面或部分禁止了PFASs的使用,而我國的許多行業仍在大量使用PFASs。PFASs能夠通過人體胎盤屏障,然而,在自然早産(孕周< 37周)母−嬰中PFASs的跨胎盤轉運效率(transplacental transfer efficiencies, TTEs)情況,以及胎盤轉運蛋白是否參與PFASs的跨胎盤轉運機制仍未知。
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學院李靜博士、陳達教授與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生蔡丹、曾曉雯副教授等合作,基于廣東茂名出生隊列,通過對自然早産(N=86)和正常分娩(N=187)的母血−臍帶血匹配生物樣本,分析32種PFASs(單個PFASs及其同分異構體)的TTEs,并檢測胎盤轉運蛋白(包括MDR1, MRP2, BCRP等)的mRNA表達水平。結果顯示,檢出率超過50%的16種單個PFASs及其同分異構體化合物在早産組中的TTEs顯著低于正常分娩組,PFNA、PFDA、PFTrDA、iso-PFOS等化合物的TTEs與胎盤轉運蛋白的mRNA表達水平顯著相關,且這種關聯模式在早産和正常分娩人群中存在明顯差異。
PFASs經胎盤轉移效率(TTEs),表示臍血中PFAS濃度與母體血清中PFAS濃度的比值。方框分别标記第25、50和75百分位。方盒形胡須表示第5至95百分位。胡須下方或上方的點表示異常值。
該研究比較全面地分析了PFASs在自然早産人群中的TTEs,首次揭示了胎盤轉運蛋白可能參與了PAFSs跨胎盤轉運的主動轉運機制。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雜志上。
該研究得到廣東省創新創業研究團隊計劃(No.2016ZT06N258)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81673127、81872582、81703179和41977373)的聯合資助。
論文信息:Jing Li, Dan Cai, Chu Chu, Qingqing Li, Yang Zhou, Liwen Hu, Boyi Yang, Guanghui Dong, Xiaowen Zeng*, and Da Chen*. Transplacental transfer of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differences between preterm and full-term deliveri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lacental transporter mRNA express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54 (8): 5062-5070.
論文鍊接:https://dx.doi.org/10.1021/acs.est.0c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