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學院水生态風險評價與管理團隊ES&T:揭示了沙蠶腸道微生物的特征及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發布者:太阳集团1088vip發布時間:2021-04-09浏覽次數:2036

對宿主而言,腸道菌群與其新陳代謝、免疫調節等生物功能密切相關,腸道菌群的失調會對宿主産生不利影響。野生動物的腸道微生物通常暴露于環境污染物中,并且參與某些污染物的降解過程。它們會影響宿主體内對外源物質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消除,從而改變外源物質對宿主的毒性。因此研究環境污染物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在水生環境中,疏水性污染物通常積聚于沉積物中,影響底栖生物的生存環境。為了更好評估沉積物風險,進一步了解生物體内外源物質的生物轉化過程,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學院暨廣東省環境污染與健康重點實驗室王大力副教授、遊靜教授等分析了海洋底栖多毛綱動物沙蠶(Nereis succinea)的腸道微生物概況,并揭示了腸道菌群降解各種有機污染物的能力,包括多環芳烴、殺蟲劑、酚類化合物和合成麝香。研究發現,沙蠶腸道内的細菌、真菌和古菌等微生物群落結構在不同的區域有所不同,分别在前、中、後腸區域表現出不同的結構特征。腸道微生物的群落水平生理特征和腸道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表現出顯著的腸道區域 性和氧依賴性。厭氧菌降解污染物的活性更強,而中腸中的厭氧菌降解污染物的潛力最大。

 

 

  本研究為腸道菌群參與各種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可靠的實驗證據,表明了野生動物腸道菌群對生态系統中有機污染物的最終去向具有潛在的影響。因此,環境污染物與底栖生物腸道菌群之間的關系值得引起更多關注。

本研究受到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No.2017ZX07301005-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U19012204177310121806055)和廣東省科技廳(2015TX01Z1682019B151502020)的聯合資助。

Dali Wang, Jingbei Ren, Zongyi Tan, and Jing You*. Gut Microbial Profiles in Nereis succinea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54, 10, 62356243.

論文鍊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9b07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