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生物安全問題備受人們關注,消毒是飲用水處理工藝中殺滅病原微生物、防止流行疾病傳播的關鍵環節。氯消毒(Cl2)具有殺菌能力強、成本低和持續消毒能力等特點,是我國最常用的消毒技術。然而,氯消毒本質上是對耐氯性細菌的篩選過程,此類“耐氯菌”主要通過表面緊密粘附的胞外聚合物(EPS)、細胞壁/膜中的特異性蛋白和多糖等有機物消耗氯、形成疏水層等屏障作用,防止氯消毒劑滲入胞内、破壞細菌結構和代謝系統。因此,消毒後殘留的耐氯菌會在輸水管道内生長和繁殖,對水質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如何高效去除耐氯菌成為當前水處理消毒領域關注的重要問題。
太阳集团app首页環境學院暨廣東省環境污染與健康重點實驗室21級碩士研究生鹿英文、劉海副研究員及其合作者等構建了納米線電穿孔-氯耦合技術(EP/Cl2),通過低電壓驅動下(1.5 V)納米線尖端限域強電場誘導耐氯菌細胞孔道的形成(細胞EPS/壁/膜),破壞耐氯菌對Cl2的滲入屏障作用,為Cl2氯滲入耐氯菌胞内提供通道,進而實現耐氯菌的高效滅活。EP/Cl2耦合技術在1.5 V-EP和0.9 mg/L-Cl2下,可實現>6 log的耐氯菌滅活(無可培養細菌檢出),遠高于單獨的EP(1.11 log)和Cl2(1.13 log)消毒技術。EP/Cl2技術對耐氯/氯敏感菌和革蘭氏陰/陽性細菌在内的廣譜細菌,均具有協同強化滅活效果。基于細胞完整性、胞内遊離氯水平和細胞形态分析,揭示了EP可有效破壞耐氯菌的細胞EPS/壁/膜,Cl2在滲入胞内過程中可進一步氧化、破壞細菌結構,實現耐氯菌發生膜結構破壞的強化滅活。此外,本研究表明,EP/Cl2在複雜水質條件下(自來水和湖水),仍具有優異的協同消毒性能,這也表明該技術具有良好的應用潛力。
圖納米線電穿孔-氯耦合技術(EP/Cl2)及強化耐氯菌(G+為例)滅活機制
相關成果近期發表于Water Research雜志,本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206058)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22A1515010511)聯合資助。
Ying-Wen Lu, Xiang-Xing Liang, Chen-Yang Wang, Da Chen, Hai Liu*, Synergistic nanowire-assisted electroporation and chlorination for inactivation of chlorine-resistant bacteria in drinking water systems via inducing cell pores for chlorine permeation. Water Research, 2023, 229: 119399.
論文鍊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2013446